产品知识

当前位置: 首页 > 产品知识

新型公交站台的出现看城市发展

添加日期:2014-08-07  点击量:1096次

哈尔滨市首个现代化公交站台———友谊路欧式候车长廊,这个候车长廊融入了哈尔滨独有的特色和气质,成为一处展现哈尔滨城市文化的景观。当我们感叹现代化候车长廊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改变时,让我们翻开尘封的历史,回顾那些曾与市民日夜相伴的老公交站台,感受城市的发展变迁。
公交站台

  如今,哈尔滨已设有公交线路136条、建设站点2043个,日均客运量达206万人次。越来越现代、方便、快捷、舒适、安全的公交车站,使城市公交更时尚、更人文。公交车站见证城市日新月异

  小区建到哪儿,公交车站就设到哪儿

  家住通达街的王景超老人退休前在道里教育书店上班。上世纪80年代,他每天上班都要步行20多分钟才能在和兴路坐上去道里的公交车。如今,他家门口就有好几条去道里的公交车线路。随着近年来城区面积扩大,居民小区增多,公交线路做到了城市扩张到哪里,公交线路就延伸到哪里。基本做到居民小区建在哪里,公交车站就设在哪里。

  近5年,哈尔滨市城区面积扩大了2.6倍,已达到4272平方公里。每年竣工的住宅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5年中总计建设了超过2000万平方米的居民小区,而且这些小区大多建设在二环以外。据市汽车总公司有关人士介绍,城市中每增加一个居民小区,就意味着有成千上万居民的乘车问题需要解决。于是,近年哈尔滨市充分利用现有公交车资源,将就近的线路合理延伸至新建小区,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小区通车,解决了小区居民的出行问题。

  上世纪90年代前后,哈尔滨市公交线路长度多为6—9公里,并多集中在一类街道。近年来,全市公交线路平均长度约20多公里,每条公交线路5年平均延长5公里。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哈尔滨市大批公交线路延长,6米宽的四类街道中也驶进了公交车。公交线网服务区域已覆盖哈尔滨市建成区的90%以上。在城市建成区内,市民从家里步行至公交站台的时间,平均不到7分钟。

  “十一五”期间,在江南,市民候车只需3-5分钟,并提高公交站台的覆盖率,将市民出家门步行至公交站台的平均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在江南任意两点间,市民出行乘车耗时不超过40分钟。同时,发展松北区、呼兰区的公交线路,使江南沿岸主要公交枢纽与江北任意一处公交枢纽间的出行时间不超过40分钟。

  招标建候车长廊,全国首创

  2001年。为了解决老百姓的候车问题,交通部门通过“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护,有偿使用站点设施经营广告”的融资方法,在全国率先采用公开招标改造哈尔滨的公交站务设施。改变了公交站台设施样式陈旧、无人管护的局面,也给城市增添了亮点。

  招标当年,哈尔滨市70条街路的公交站台上建成长11米、高2.4米的候车长廊199个。长廊主体由不锈钢钢板制成;表面防护罩采用具有防撞击功能的进口PC材料;棚顶采用具有遮雨功能的上檐式设计,上檐与路边石的垂直投影为30厘米;整个长廊由两个大型灯箱及一个小型灯箱组成。大型灯箱上发布广告信息,小型灯箱上为线路名称及站点明细。醒目的线路指示牌带给了候车的乘客更多的方便。这些候车长廊昼夜点亮,起到美化和装点城市街路的作用。除候车长廊外,在一二类街道还安装了高2.4米、宽0.78米的立面箱式站杆,使用材料与候车长廊相同。箱体一面是线路指示牌,另一面是公交线路网示意图,上面标有各线路途经此站的运营方向,为市民尤其是外地人提供出行方便。

  2003年,市公交管理部门再次改造黄河路、红旗大街、中山路及会展体育中心周边等20条街路上公交车候车设施,新建公交候车长廊85处。建设中首次采用公交车长廊和公用电话亭一体建设方案。

  记者从市交通运管处获悉,目前,哈尔滨的公交站台建设已经初步形成规划。候车亭建设仍是将来公交基础投入的一个重点。据了解,全市现有公交站台2000多个,目前景观式候车长廊524个,立面箱式站杆近400根。

  欧式候车长廊为城市增添新景观

  作为城市道路景观的重要构成元素,公交站台应通过其自身形象的精心设计成为城市特色景观的一部分。公交站台可通过深层挖掘城市人文、地理、历史文化,使其独具特色,形成哈市街道景观新亮点。在完善自身布局建设、加强站点管理的同时,最大程度满足居民出行需求。位于道里区友谊路上的冰城首座绿色钢架结构欧式公交站台高4.8米、长32米,整体风格与中央大街异国风情一致,即便现在它还是个“空架”,但其存在已经为哈尔滨再添一处亮丽景观。

  该候车长廊自去年10月建成后,始终是一个“空架”,站牌也是临时的。目前,欧式候车长廊分别停靠2路、8路、12路、16路和23路5条公交线路。汽车公司准备利用这一景观拟建一个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候车长廊。候车长廊里除要设车队办公区外,还将设有接待投诉、IC卡充值和乘客查询乘车线路的服务区,并设候车长椅等休息区。站牌准备使用LED电子显示屏或自动翻板式公交站牌。站牌挂在长廊里,显示各线路首末车时间、途经站点、本站站名等乘车信息。

  电子站牌让百姓不用再伸脖等车

  记者从公交部门了解到,哈尔滨市“数字公交”已经建成,市民可通过网络、电话查询公交信息。全市公交车将全部安装GPS卫星定位系统,市民和游客出行可随时通过网络、电话、宾馆中的触摸屏、街头的电子站牌等了解乘车线路和车辆运行情况,享受到“数字公交”的便捷。

  据市汽车总公司营运信息处刘柱民处长介绍,目前,哈尔滨市已有2000余辆公交车装有GPS全球卫生定位系统。这样,在公交车总调度室可看到各线路车辆的运行情况,使车辆运行不准点、两车间隔不均匀、线路不畅等问题得到解决,节省市民的乘车和候车时间。友谊路上那座现代化的公交候车长廊投入使用后,电子站牌可以显示各线路每辆车的运行位置,候车乘客可看到下辆车到达的时间,公交站牌上适时显示出每条线路车辆到站的确切时间和距离。如果看到要乘的车辆还有5分钟到站,完全有时间到报亭买张当天的晚报。老百姓再不用伸着脖子等车了。GPS在公交车上推广应用,在给广大乘客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传统的公交运营调度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人民同泰连锁药店设“温暖候车屋”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出行频率的增加和生活就业半径的扩大,人们对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尽管近年来哈尔滨市公交车站候车设施建设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公交车站的个车设施应更加人性化。哈尔滨作为寒地城市,冬季由于车辆停靠频繁,站台附近路面被冰层覆盖,公交车停靠打滑,市民上下车很不安全。从2000年开始,哈药集团人民同泰连锁药店率先设立“温暖候车屋”,此后,很多商家也纷纷加入其中。但仍无法满足市民的需求。另外,应加强站牌建设投资力度,改善站点现有面貌,主要街道及5条以上线路集中的站点须设置站棚,如有可能应设港湾式停车站台;次要街道或用地紧张的站点可不设站棚,但应设置标志清晰、信息充足且有灯箱的立式站牌;支路站牌可考虑与路灯灯杆结合设置站牌。毕竟有公用电话的只有长江路两侧站点,站台附近有休息座椅设施的只有果戈里大街的部分站台。大多数主要干道站台还仅有照明灯箱,没有雨棚,支路或非主要道路站台则仅有站牌、站杆,雨雪天气乘客候车非常不便。
公交站台

  BRT站台加快城市公交“智能化”

  记者从公交部门了解到,哈尔滨市从2004年开始规划在哈西客运段-哈站建设7公里长的BRT线路,这将是一个全封闭的公交车道,无障碍候车将成为现实。BRT即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在道路中央路段设置双向并相互独立封闭的公交专用道,采用大容量公交车辆承担运输,通过技术措施提高公交车辆运行速度。因其兼具轨道交通运营特性和普通公交灵活性,而备受国内外许多人口密集城市的推崇。哈尔滨市交通专家建议,当前,运能接近轨道交通、建设速度快、投资省的BRT,尤其适合哈尔滨市市情。哈尔滨市应结合道路新建及改造计划同步建设BRT,以显著见效为原则,优先将其设置在两侧用地高度密集且正在开发中、现有公交路线少、运营公司少的潜在客运走廊。

  公交车站,驻立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是我们这个城市建筑的一部分。它在每个时期的每一次变化,都反映出那个年代的城市变化。公交站台凝结太多哈埠憾事

  哈尔滨有第一辆公交车时,没站台

  哈尔滨市区出现营业性公交载客汽车是在民国时期。1917年12月18日,俄商威律皆夫购买汽车一辆,往返于道里十二道街到道外同乐茶园,载客4-6人,标志着哈尔滨近代公共交通的诞生。1918年8月,傅巨川等人购买汽车10辆,开设安泰汽车公司,行驶于市区铁路界内外各大街。这一时期的汽车都是随上随停,没有固定站点,人们只能在汽车途经的一些繁华街路或临街店铺候车。1921年10月26日,俄国人经营的5辆客车获准开辟埠头区(道里区)至马家沟专线,全长5.2公里,设站点4个。哈埠首条客运汽车开通,乘客有了专门候车站点。1927年10月,哈尔滨市有轨电车客运线路开通1线,始发站南岗文明街,途经中山路、教堂街、人和街、秋林公司、喇嘛台(博物馆)、哈尔滨火车站、霁虹桥、道里银行、道里市场10个站点,到警察街(友谊路)终点。2线,始发站南岗喇嘛台,途经海关街至铁路局终点。车辆由德国西门子生产,共14辆。至此,哈尔滨市内营运的汽车、电车都设有专门的候车站点,但并无统一站牌标记途经路线。

  解放初期,站点就是电线杆上挂块铁皮

  虽然哈尔滨公交客运出现较早,但经历战乱,到解放前夕,车辆几乎全部损坏,市内交通几乎处于瘫痪状态。解放初期,哈尔滨政府主要依靠进口客车,来缓解哈尔滨客运的紧张局面。直到公交车国产化后,城市公交才加速发展,公共汽车真正走进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今年68岁的吴秀芝老人从小就住在哈尔滨道里区尚志大街。老人说,解放初期,哈尔滨的公交站点没有候车区,只是在站点附近的电线杆上挂一块铁皮牌子,上面画着该线路公交车的途经路线图。最开始这种公交路线图上的线是按该途经路线的大概方位画的,所以是弯弯曲曲的,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疏,在图上,所有的站点都用一个圆点来表示。到了上世纪60年代,这种站牌上的公交路线图才由曲线变成直线。那时候,公交车站没有遮雨棚和坐椅,公交车少,等车的时间长,一遇到刮风下雨,没带伞的等车人就只能淋着。

  据了解,1978年国家发布了有关站牌的统一标准,哈尔滨才出现了直到现在还存在的国标式站杆。即一根铁杆,上面挂着一块仅写有站名的矩形铁牌。

  “栏杆式候车”,计划经济下的产物

  说起哈尔滨的公交车站的发展变迁,不得不提“栏杆式候车”。“栏杆式候车”就是在站杆边上用两根铁栏杆围成一条上车通道,候车的人站在栏杆里,等车来到的时候,乘客排着队上车,不从栏杆走的人不让上车。听老人说,这种有栏杆的车站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完全属于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当时全国上下许多大城市都有这种形式的候车区,无论你走到哪个城市,都可以看到这种栏杆式的候车方式。当时哈尔滨有栏杆的公交车站只设在枢纽站点,如火车站、博物馆、友谊路、红旗大街等主要街路。随着城市人口的骤增,为了维持乘车秩序,“候车栏杆”设置越来越多。上世纪70年代是候车栏杆使用最多的时候,几乎主要站点都有候车栏杆。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城市居民乘车难现象开始显现。

  取消候车栏杆,出现专推人屁股的“地勤大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中国人口剧增的高峰,但百姓的出行工具除了自行车就是公交车,因此挤公交几乎是每个四十岁以上的哈尔滨人都有过的经历。

  市民张大爷回忆起当年候车的情景说:“那真是不堪回首,车还没停稳,车上人就开始拼命往外挤,车下人就拼命跟车扒车向上挤,下不去车和上不去车是常事。那个时候,挤车是个体力活,更是个技术活。怎么挤能上车,怎么挤能下车,怎么站舒服都很有技巧,弄不好就会被车门夹着。当时为了避免高峰时间乘客下不去车的状况,许多公交车都是过站或没到站停车。”上世纪80年代初的流行歌曲《别挤了》是那时候挤公交车的真实写照。

  由于百姓乘车难,为了维持候车秩序的栏杆也就形同虚设,为上车,市民各显神通。候车栏杆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容易引起混乱。使用了二十多年的候车式栏杆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支专推人屁股的“公交地勤大队”。他们都是退休的公交人员或是公交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工作就是帮助车下的人挤上车,专门推屁股,免得被车门夹住。

  欧式候车亭给市民留下深刻印象

  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思想被桎梏多年的人们开始想方设法的推陈出新,各种新生事物频频出现,其中也包括哈尔滨的公交候车站。市社会科学院对哈尔滨建筑颇有研究的专家李述笑说:“原来火车站附近的公交车站都有排队上车的栏杆,上世纪80年代哈尔滨修起了颇具欧式特色的候车站台。候车站台是由一个站牌、一个像教堂造型的小屋和一个几米长的候车长廊组成。”当时,站牌旁边建起了遮雨棚和长椅,虽然简陋,但乘客等车或避雨时可以坐下来休息。后来,简陋的雨棚变成了可以遮风挡雨的站亭,不仅有椅子,候车长廊一侧的小屋有的做公交车的调度室,有的卖月票,还有的做了报刊亭。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新型材料的出现,哈尔滨的公交站台改为彩铁、不锈钢框架,公交站台出现玻璃橱窗,开始有广告,但候车站台的玻璃破损严重。

  记者采访中,许多市民都对哈尔滨这一时期的公交车站记忆犹新。市民陈女士说:“哈尔滨是个中西合璧的城市,城市建筑充满欧式风格,就连公交车站也很洋气。1986年,上海的朋友到哈尔滨来,都说哈尔滨的公交站台有特点。”王大爷是哈三中的退休老师,说起公交车站,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原来博物馆有欧式建筑特点的公交车站。他说,那个公交车站已经凝固在他的记忆里。

  为什么哈尔滨人对这一时期的公交车站怀有特殊的情结?哈尔市汽车总公司营运信息处刘柱民处长说:“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的思想解放了,审美观点开始变化,不再追求统一,喜欢新鲜事物。这一时期哈尔滨公交站台的设计充分将哈尔滨人深藏多年的对城市文化的追求释放出来。另外,这一时期的公交站台,第一次出现了雨棚和候车小屋,让市民候车有了遮风避雨的地方,因此人们会对此记忆深刻。”